街頭本事

HOME > CELE > It's Getting Hot in HERE
CELE
于蘇英
BANG
2018.10.02 Tue
世界音樂節@臺灣 │于蘇英:「主辦勾勒活動架構,觀眾才能成功創造音樂節氛圍」
場地提供/
4MANO CAFFÉ 忠孝店


「主辦單位能做的就是邀演、硬體設施、活動規劃等制式架構,但整個音樂節的氛圍和文化是由觀眾來創造的!」



臺灣近年來有大大小小的音樂節活動,但進場的族群大多是年輕人,或是喜愛特定音樂類型的群眾。風潮音樂承辦的「世界音樂節@臺灣」試圖跳脫既定框架,除了演出陣容精彩外,更努力擴展市集規模,設計音樂、舞蹈工作坊,提供國際講座等,致力打造從學齡前兒童到銀髮族長輩都可盡情享受的音樂嘉年華。

「世界音樂節@臺灣」轉眼間已邁入第三年。從第一年的摸索到第二年的修正,2018年正巧碰上了風潮30周年慶,從1.0邁入2.0,在形式及內容上進入熟成期。
本次BANG就要來和策展人于蘇英聊聊這三年來她的策展心得,于策展人也和BANG分享了她跑遍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取經的有趣故事。




請策展人介紹一下今年的「世界音樂節@臺灣」,有什麼全新的主題亮點呢?
今年的主題是邊唱邊跳,搖擺你的快樂,所以是用音樂帶來的搖擺感,來做為活動主軸,希望現場的朋友可以一起隨著音樂輕鬆搖擺。


今年邀請的表演團隊也是以「搖擺你的快樂」為主題去邀請的嗎?
今年的表演團隊有兩大特色,其中之一就是他們都來自遙遠又神秘的國度;第二,今年我們的五個團隊中有三個團隊的音樂是屬於「舞樂」或是「樂舞」的形式,非常切合今年的主題。




今年的演出陣容中,有您曾看過現場演出的團隊嗎?
有!他們是來自另一個遙遠國度「以色列」的「Yemen Blues」,我是在韓國光州的世界音樂節看到他們的演出。光州的世界音樂節是每年八月在當地的文化中心舉行,雖然和臺灣一樣有兩個舞台,但我們的市集規模比他們大很多。


市集是「世界音樂節@臺灣」的一大看點,在招商時有什麼特別的標準嗎?
既然是世界音樂節,那市集當然也需要充滿世界音樂的感覺。因此在招商方面,第一當然是與文創相關的攤位,第二就是必須要有民族感,所以我們希望有不同的國家來設攤,展現不同的樂器,這些樂器也可供現場民眾體驗,所以這幾年在活動現場都可以看到有人在打鼓阿、玩手碟或是彈三味線。
值得驕傲的是,就算透過高規格的篩選,我們的市集攤位數依舊逐年增加,第一年是100攤,去年是104攤,今年確定達到112攤。



市集也有外國攤商進駐嗎?
有的!第一年有日本和尼泊爾的攤商特地飛過來參展,除此之外,台灣在地也有很多台灣女婿、媳婦或是在這裡就業的外國人也都會來設攤,所以在我們的市集上可以看到來自各國的臉孔,吃到不同國家的食物,買到各地的手作雜貨,這也是我們音樂節標榜「世界化」、「地球村」的特色。
當然現場大部分的攤位還是以臺灣在地為主,像是原住民的手作文創,都有獨特的部落色彩。特別的是市集中也有與身心靈療癒有關的攤位,像是印度指甲花Henna,利用純植物萃取的染料在手上作畫,還有迷你按摩攤位,這些不只受現場觀眾歡迎,就連表演團體和海外策展人都覺得市集超好逛。




剛剛聊的都是海外的表演團體,策展人有特別推薦臺灣在地的表演者嗎?
當然有!像是陳永淘老師,還有「九天民俗技藝團」,今年九天會和DJ Code一起合作,並邀請電音三太子一起表演,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在原住民表演團體部分,總共有三組,一組是週六登場的「泰武古謠傳唱」,他們的舞台上大概會有橫跨三到四個世代的排灣族部落成員一起演出。另外一組也是來自排灣族,大家都熟悉的「Matzka」,雖然他們都是排灣族,但音樂表現上是相當不同的。第三組是將在島嶼舞台演出的「馬詠恩與農男樂團」,是來自台灣東部的布農族,他們的音樂風格屬於民謠創作類型。


有沒有很想邀請他來台灣演出,卻還沒請到的表演者呢?
有一組北非馬利共和國的「塔里溫樂隊」,他們曾經拿過葛萊美獎還有BBC世界音樂大獎,今年也再度入圍葛萊美獎,是我從第一屆就想邀請,但一直沒有成功的演出組合,因為他們的行程實在是太滿了,再加上他們固定每年都有幾個月的休團時間,邀請的難度就更高了,但我們還是持續在努力中,希望明年有機會看到他們登上臺灣的世界音樂節舞台。



「塔里溫樂隊」的音樂風格是哪一種類型呢?
是「沙漠民謠搖滾」。是不是聽到這六個字就會非常好奇,很想聽聽看呢。所以我今年三月特地飛到澳洲阿得雷德去參加「W.O.M.A.D.」世界音樂節,去看他們的現場演出。


策展人參加過世界各地的音樂節,您覺得海外音樂節和臺灣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我參與的海外音樂節,都屬於在該地非常有口碑的大型活動,其實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我剛提到的澳洲「W.O.M.A.D.」世界音樂節,今年已經是第23屆,但在籌辦第一屆時,曾有過一段特別曲折的過程,就是在開演一週前,原本預定的場地卻突然出問題不能外借了,所以策展團隊要臨時找新的場地,策展人就開著車在阿得雷德市內晃啊晃,就進到了阿得雷德的市立植物園,他發現這個場地非常適合,就立刻去詢問政府單位可否出借這個場地,但當時這座植物園從未有外借舉辦活動的紀錄,不過經過策展單位與政府的協調,說明這個音樂節活動在英國已經行之有年,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且因為當時還有另外一個音樂節在墨爾本舉行,那個音樂節的活動期間有四天,策展單位也和市長請願,希望在阿得雷德的音樂節也要有四天,市長不僅爽快的外借市立植物園作為活動場地,也欣然答應展期四天的要求,可見政府對這個活動的支持。
在市民方面,他們也都是攜家帶眷的參加音樂節,無論是往活動場地的巴士上還是場內,都是拿著帳篷和野餐墊的民眾,每天進場的人次大概都有一兩萬人,我在現場真的非常羨慕,雖然票價高(單日門票折合臺幣近兩千元),但他們都還是非常熱情的參與這個活動,完全能感受到這整個城市都在支持這個音樂節,當然除了市民相挺之外,他們音樂節給出的節目內容也是非常精采,所以來訪的觀眾都可以享受到多元化又豐富的音樂表演,令我也期許未來臺灣的世界音樂節,除了節目內容能更加精進外,也能得到政府的支持,進而提高民眾的參加意願,讓這種世界級的音樂節能夠連年舉辦。




「世界音樂節@臺灣」的表演團體音樂風格,都是台灣民眾比較陌生的,您曾經擔心這會影響民眾的入場意願嗎?
第一屆的時候我曾經有過這種憂慮,第一這個活動感覺上會有一些門檻,光「世界音樂」這個詞很多人就已經不太瞭解了,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會想要解釋,不過後來我發現越解釋越多問題,其實你來到現場,在舞台上看到的演出就是世界音樂了,透過這種展演形式讓大家去認識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音樂演出,也讓這種憂心在活動過後慢慢的紓解了,而且在第一屆活動結束後,我們有做線上問卷調查,很多參加民眾在問卷上都說「沒想到在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種的音樂型態,能在這裡聽到從來沒聽過的音樂,實在是非常好的經驗。」我想這種用耳朵去環遊世界的體驗,就是世界音樂節的宗旨吧!所以我現在一點也不擔心來表演的團隊是大家不認識也不熟悉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未知的事情太多了,能透過這個場域這種表演形式,讓大家來接觸,這就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


「世界音樂節@臺灣」中除了舞台演出、市集之外,國際講座也相當受矚目,可以和我們介紹一下今年的特點嗎?
我想世界各地的音樂節都有一個共識,就是當你邀請到不同國家的表演者時,會希望除了音樂表演之外,他們還能和在地民眾分享更多東西。舉例來說,像是「樂舞」表演團體,我們就會希望他們可以做「樂舞工作坊」,比方說剛剛提到的厄瓜多爾團隊,他們就會在現場教大家安地斯山脈的舞蹈;匈牙利團隊就會做吉普賽民俗舞蹈教學;台灣當地的排灣族,會帶領我們一起跳部落的傳統舞蹈,馬來西亞的「Ilu Leto」還會教我們肯雅族的舞蹈,能在短時間直接體驗到這麼多元的舞蹈文化,真的非常難得,這也是只有在世界音樂節能做到的事。
講座的部分,像是「Yemen Blues」的演出中會使用一種很特別的彈撥樂器叫「Quembri」,馬來西亞的「Ilu Leto」也有另外一種彈撥樂器叫「Sape」(沙貝琴),這次他們也會分享這種樂器的歷史和演奏方式,還會在現場帶來地球上的首次合作演出。另外陳永淘老師也會與我們分享他是如何創作客語歌曲。我們每年都會邀請各國音樂節策展人來觀展,同時請他們開設講座,聊聊他們的策展心得,今年我們請到日本、俄羅斯、美國、蒙古等四個國家的音樂節主要策展人,現場也會開放自由提問,讓音樂產業或是對這一塊有興趣的朋友能夠有些收穫,也希望透過這樣的交流,讓國際策展人可以瞭解臺灣的表演團體,也讓他們有更多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策展人覺得「世界音樂節@臺灣」最吸引觀眾進場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當然是衝著表演團隊來的,樂迷們有特別想看的演出;第二是家長想讓小朋友來開開眼界,樂舞工作坊在開始前就會有家長在帳篷外面排隊,就為了能讓孩子能搶先體驗。「Drum circle鼓圈體驗」,收集了一百多種節奏樂器,現場跟著音樂老師的帶領,讓觀眾跟著節奏盡情敲打。還有以表演藝術為主的街頭藝人展演,這個對小朋友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比方說造型氣球技藝,還有大圈吹泡泡等周邊活動都十分吸睛,第三當然就是我們相當引以為傲的市集,所以這不只是音樂活動,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現。



籌辦「世界音樂節@臺灣」的過程中,有什麼特別困難的地方嗎?
其實每年最大的關卡,就是邀請表演者,這個工作是世界音樂節最重要的基礎,我們要確定表演陣容後才能繼續接下來的作業程序。


每年是先邀請表演者再定調當年的主題,還是先訂定主題後,再邀演呢?
從第一年到現在第三年,我們都是先邀請表演者,演出陣容確定後,再從這些團體當中找出共同點來訂定當屆主題,但從明年開始,我們會先訂定主題再邀請表演者。
(編:所以目前已經訂好下一屆的主題了嗎?)是的!但現在還不能公開!

每一年的「世界音樂節@臺灣」都會在這個時候舉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我們希望每年都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讓大家到這個時候就會想起要去參加音樂節;另外天氣是非常重要的,會選在10月的第3週,是因為從7月到9月是颱風季節,天氣不穩定又很熱,11月之後又會有東北季風,所以10月中就是最理想的時機。




其他國家也舉辦不少大型音樂節活動,您參加過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場呢?
是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世界音樂節」,2016~2017年我都有參加,其實我第一年去的時候內心就受到很大的衝擊。活動場地是婆羅洲的一個文化村,有點類似屏東的山地門文化園區,在山間的熱帶雨林中進行,裡面有很多當地的傳統建築「高腳屋」,而這一間間的高腳屋就是表演者的聲音、樂器、舞蹈等工作坊,所以白天的時候我們就會拿著節目單,從這一個工作坊到下一個工作坊做體驗,因為很忙碌,所以很容易餓,市集也有很多熱騰騰的美食可以吃,到了晚上我們就會在舞台區前面聚集,等著演出開始。
有一個場面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場地在熱帶雨林,我們都笑說真的是被「雨淋」,當天晚上突然無預警的下起暴雨,來不及把雨具拿出來就已經全身溼透,所以大家第一時間都是四竄找遮蔽處躲雨,本來場中大概有五六千人,瞬間只剩兩百多個年輕人,因為舞台上的演出還在進行,他們就乾脆在雨中繼續跳舞,後來因為雨勢實在太大,連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先撤出,只剩PA台在播放音樂,但那些人還是沒有離開,大雨不停濺起地上的泥濘,讓那些人身上都沾滿了泥巴,當時在屋簷下躲雨的我就在想這些人是不是瘋了阿,這樣淋雨不會生病嗎?泥巴黏在身上不會很不舒服嗎?但沒想到,加入他們的群眾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一兩百人,到雨停了再度開演時,已經增加到兩千多人。而會下暴雨的「熱帶雨林世界音樂節」,反而成了一大特色,很多來參加的樂迷都是準備好來淋雨的。在這之中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主辦單位能做的就是邀演、硬體設施、活動規劃還有人力配置等這種制式的架構,但整個音樂節的氛圍和文化是由觀眾來創造的,從去年開始,我在宣傳世界音樂節時,一直都想傳遞這個觀念給所有的觀眾,我真的很期待臺灣的民眾可以用熱情和我們一起來創造專屬臺灣的世界音樂節文化。為了能帶動臺灣民眾參與音樂節的風氣,我們的票價比起其他各國來說是非常親民的,另外小朋友、銀髮族還有身心障礙的朋友我們都提供免費入場的優惠,我們每年也都會邀請一些弱勢團體和公益團體來欣賞演出,讓全民各個族群都能來享受世界各地的音樂。


 
                                                                   


2018世界音樂節@臺灣 活動須知
●世界音樂節@臺灣 活動期間:2018年10月19日(五)~10月21日(日)
●購票資訊:線上購票,活動期間可現場購票。
●入場時間:每日13:00~22:00開放入場,請先至入口服務處兌換手環,
●免費接駁巴士
 接駁路線:捷運行天宮站2號出口⇌ 會場,搭乘時間約15~20分鐘。
 發車時間:10/19~10/21 每日12:00(捷運行天宮站2號出口發車)~22:40(活動會場發車),約20~30分鐘一班(循環發車)。
 (接駁車中有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運行)
●活動現場周邊無提供ATM自動提款機,請自備現金。(市集不提供刷卡服務)
●不可攜帶寵物進場。
●除輪椅、嬰兒車外,現場禁止任何車輛進場。(直排輪、滑板禁止)
●舞台前特別設置人工草皮,可自備野餐墊或是小折椅,坐在草皮上享受音樂。
●活動期間風雨無阻,請帶著一顆不設限的心,跟著音樂一起享受搖擺。



                                                                   



場地提供/4MANO CAFFÉ 忠孝店
電話:02-2391-1356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134巷3號

營業時間:11:00 - 21:30
官網:http://www.4manocaffe.com
招牌餐點:冠軍咖啡、麻糬鬆餅、現烤帕尼尼
每人低消為一杯飲品

忠孝店基於 空間安全/菜單設計/玻璃鐵鑄 選用之考量因素不適宜孩童,故不接待7歲以下幼童